今天去医院做检查,大夫说是结肠息肉,建议我做手术,一定要做吗?
北京积水潭医院
结肠息肉根据其息肉的成分,主要分为炎症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,一般来说直径小于0.5公分的炎症性息肉,通常可以不做处理,对于炎症性息肉直径超过一公分或1.5公分以上,有可能会引起梗阻症状时,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,若息肉具有恶变的可能,需及时进行手术治疗。
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
肠息肉要不要手术要看息肉的大小,大于3mm的息肉建议电凝切除。肠息肉不分早期和晚期,只要内镜下发现已有的息肉,就要按照医嘱住院进行电凝和息肉切除。这个手术是微创手术,不是外科手术。在电子结肠镜下进行,微创。切除的息肉需要送病理检查,以明确息肉的性质。息肉做完后,要配合医生使用药物预防感染,以及补液和对症支持治疗。肠息肉可能复发,术后至少每年定期复查一次电子结肠镜。
直肠息肉不一定要进行手术治疗。结直肠息肉是一定要手术切除的,因为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明确结直肠息肉是癌前病变,如果结肠息肉不手术切除,那么结直肠息肉会不断生长,当结直肠息肉增生到直径大于2cm时癌变几率明显增加,而结直肠息肉一旦癌变其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改变,息肉一旦恶变成肠癌则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。还有种情况,若息肉距离肛门较远,则可以在结肠镜下行息肉切除术。
结肠息肉手术是否住院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和数量。如果息肉小于0.5cm,数量小于3个,检查时可直接用活检钳夹住,无需住院。术后避免剧烈运动,休息两天。如果息肉较大,活检钳不干净,息肉数量较多,需要使用高频电凝圈套切除。对于扁平、扁平或凹陷的息肉,需要进行黏膜下切除术,即EMR或黏膜剥离术。由于伤口较大,手术过程中和术后都有出血穿孔的风险,身体不好也有感染的风险。根据手术情况,住院观察腹痛、大便颜色,了解是否有术后出血。
首先要通过相关的检查,查看结肠息肉的大小,如果是较小、较少的结肠息肉,可以通过一场结肠镜进行手术切除,若是较多、较大的息肉,还是建议开腹手术,行肠部分切除术,原则上是哪里有息肉的话,就切除哪里的肠管,手术后是否会出现复发的情况,与个人的体质有关。
结肠息肉也很常见,发生在肠隆起处。具体来说,它包括增生性息肉、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。多发性结肠息肉有一定的家族倾向,部分患者是反复肠炎所致。比如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,也会导致肠黏膜不同程度的增生,形成息肉样改变,患者还会出现腹痛腹胀。有些患者是由特定感染引起的,如肺结核患者和克罗恩病。结肠息肉确诊后应积极治疗,因为良性疾病比较常见,但随着病情的发展,良性息肉也会变成恶性。因此,早期结肠镜下可切除多发性息肉,必要时可选择传统开腹手术部分切除肠管。
腺瘤性息肉是息肉病的一种。息肉常见于消化系统的结肠和直肠。无论是直肠息肉还是结肠息肉,临床上一般根据病理分类分为四种类型:第一种类型是炎性息肉;第二类,腺瘤性息肉;第三类,绒毛膜息肉;第四类是绒毛膜癌混合息肉。这几种息肉在临床上很难区分,结肠镜下肉眼很难区分哪种息肉。腺瘤性息肉的诊断依赖于病理学,即结肠镜检查。切除息肉后,送病理科检查。病理科通过显微镜可以确定是炎性、腺瘤性、绒毛膜癌息肉。
结肠多发息肉还是很严重的,但是及时治疗的话,就没有太大问题,但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,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,可能是由于真性的息肉导致的,比如腺瘤性息肉、家族遗传性息肉病,大多数的结肠息肉都是由于长期不良的饮食,以及生活习惯所造成的,病人会有明显的腹痛、腹胀、排便带血等症状,且会反复的发作。
结肠炎通常是指慢性结肠炎,如果治疗不当,可能不会癌变。在慢性结肠炎中,肠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,会导致肠壁黏膜增厚,或息肉、肠黏膜细胞突变,从而诱发癌变。因此,长期慢性结肠炎患者应去正规医院治疗,口服中药或西药,戒烟戒酒,禁止食用辛辣食物,尤其是烧烤类食物、油炸类食物,过于油腻,难以消化吸收。平时少吃多餐,避免暴饮暴食,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,注意定期去医院做结肠镜检查。对于慢性结肠炎患者,一定要积极调节治疗,保持乐观情绪,适当运动,增强免疫力。
结肠息肉直径一般在2cm以上,癌变风险明显增加。结肠息肉的癌变不仅与其大小有关,还与其类型有关。结肠息肉分为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,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。结肠息肉是一种出现在结肠粘膜的肿瘤,当它长到一定尺寸时,可能会变成恶性肿瘤。内窥镜切除是结肠息肉患者的最佳方法。同时,应对切开的结肠息肉进行活检,以确定其病理类型,并确定是否存在恶性转化的风险。虽然大于2cm的结肠息肉会有更大的恶变风险,但也有一些较小的结肠息肉,如侧向发育性息肉和绒毛腺瘤,即使大小小于2cm,风险也明显高于其他息肉类型。结肠息肉除切除外,还需要定期复查,以达到早期发现和治疗。
外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