表弟说他肝郁脾虚,请问会有怎样的症状呢?
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
脾虚和肝郁是常见的临床症状。脾和肝在生理上是相容的,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。脾虚和肝阳上亢都是脾虚和肝郁的症状。脾虚主要表现为饮食减少、腹胀腹泻、四肢无力等。肝郁气滞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、胸胁胀满、两胁胀痛、月经不调、乳房胀痛、小腹胀痛等。
西电集团医院
肝郁脾虚的症状一般表现为肝郁脾虚。肝郁的症状一般以烦躁不安、易怒、胁肋胀痛、小腹胀痛、月经不调、月经来时乳房胀痛为主。脾虚的症状通常表现为饮食减少、四肢无力、腹泻等。肝郁脾虚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肝脏调节气机和情志的功能失调,影响脾的运化,导致肝郁脾虚的症状,如腹胀、腹泻、烦躁易怒。
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
治疗肝郁脾虚的中药,主要指的是疏肝理气、健脾益气功能的药物,如参苓白术颗粒、疏肝理气丸、十全大补丸、归脾丸、六味地黄丸、丹栀逍遥丸、桂附地黄丸、芪蛭胃痛颗粒、黄芪建中汤、柴胡疏肝散等。患者在服药期间,建议清淡饮食,少吃辛辣、寒冷、刺激性食物,少吃油腻食物,加强营养,加强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肝郁脾虚的患者一般常表现为胸闷、易叹气、腹胀、嗳气、胃酸、便秘、舌色暗沉、舌胖大、脉弦细等症状,用药时请遵医嘱。
中医认为,肝属木,脾属土。根据五行学说,肝木具有抑制脾土的作用。长期工作生活压力大、思维过度、暴饮暴食等因素的影响,会导致肝郁脾虚,患者常表现为胸闷、易感叹、腹胀、嗳气、胃酸、便秘、舌色不鲜、舌脂大、脉弦细等症状,可选择使用逍遥丸治疗。
肝郁脾虚是中医临床常见疾病,属于中医理论范畴。中医又称肝脾不和,是指胸胁疼痛、腹胀、便溏等证候。肝主止泻,肝气郁结不利于止泻,脾气也会运化散失,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的症状,如食欲不振、腹胀、四肢乏力、肠鸣气短、胁痛等。想调理,平时放松心情,多培养乐趣,遇事冷静,多与人交流,保持乐观的心态。也可以配合针灸理疗,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进行调理。如果病情严重,可以用中药调理治疗,以健脾疏肝为治疗法则。平时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,让自己身心健康。
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肝郁脾虚型患者一般有焦虑、腹泻、失眠、急躁、腹胀等临床表现。中成药治疗肝郁脾虚各有特色。常用的调节肝郁脾虚的中成药有逍遥丸、木香顺气丸、人参归脾丸、疏肝和胃丸、开雄顺气丸、加味逍遥丸、人参健脾丸等。但是,两者的侧重点不同。逍遥丸、木香顺气丸、加味逍遥丸以疏肝为主;任申健脾丸、疏肝和胃丸、任申归脾丸主要以健脾和胃为主,伴有腹泻、腹胀等。用药时请遵医嘱。
借助锻练来恢复肝郁脾虚,要留意改善平时的饮食,增加锻练和按摩穴位的时间,养成好的习惯,渐渐地调节就可以恢复过来。一般来说,可以经常按揉肝经的太冲穴到行间穴,大腿根部赘肉过多的人,最好用拇指从大腿推至膝窝曲泉穴。
疏肝化瘀、治疗肝郁气滞的药物有很多,如逍遥颗粒、柴胡疏肝散、疏肝和胃等,都是治疗肝郁气滞的常用药物。主要根据患者气滞的位置,也可适当选择,如气滞胃痛冲剂,适用于胃肠道气滞症状,如逍遥散,即逍遥散颗粒,适用于治疗肝郁脾虚、月经不调、烦躁易怒。柴胡疏肝散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方剂,主要用于疏肝解郁,行气止痛。其实具体选择药物要看患者的症状,然后具体选择。用药时请遵医嘱。
服用逍遥丸的时间主要根据病情而定,如肝郁脾虚。口服逍遥丸2周左右。如果效果不理想,那么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。逍遥丸主要针对肝郁血虚、脾虚等症状。调节和治疗两侧疼痛、咽干口燥、乏力、食欲不振、月经不调等临床症状。如果在用该药物治疗期间症状明显减轻,可以进一步巩固1-2盒。如果症状明显未缓解或加重,建议去中医科诊断,进一步辨证后服用相应药物进一步治疗。
逍遥丸:逍遥丸具有健脾、养血、调经的作用,适用于肝郁脾虚的人。如果女性经常爱发脾气,又有月经不调的症状,则更适合使用逍遥丸进行调理。服药期间,应避免食用一切辛辣、冷食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恶性肿瘤等疾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服药。柴胡疏肝丸:柴胡疏肝丸具有疏肝理气、止胀止痛的作用。更适用于肝郁气滞有胸腹满、反酸、呕吐等症状的患者。由于本药具有破血益气的作用,孕妇应慎用。用药期间饮食宜清淡,不宜吃辛辣食物,以免伤脾。疏肝理气丸:疏肝理气丸具有疏肝理气和缓解抑郁的良好作用。适用于气滞、胸胁胀大等症状的患者。本品禁止与其他药品同时服用,以免药物间的反应造成脏器损伤。身体有特殊情况的人必须在医生的指导和安排下合理用药,不得擅自滥用药物,以免因用药不当造成不必要的麻烦。
柴胡疏肝散具有疏肝理气、活血止痛的功效。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。逍遥散具有疏肝解郁、养血健脾、平衡气血津液、调理肝脾、养肝的作用。肝郁血虚脾虚证。由以上可见,逍遥散不仅具有疏肝解郁、行气解郁的功效,还具有补血健脾的作用,具有相应的治疗作用。柴胡疏肝丸能有效疏肝解郁、行气止痛,治疗肝郁气滞、胸闷胸痛、烦躁易怒。逍遥丸的功效是安神、疏肝、健脾,治疗肝郁、血虚、脾虚、胸痛、头痛、头晕、食欲不振等。是行气止痛。用药时请遵医嘱。
中医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