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起床感觉宝宝不舒服,测了下体温37.4,想了解一下宝宝体温37.4需要处理吗?
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
宝宝体温37.4是需要处理的,儿童常用的测温方法是腋下测温法,将消毒温度计的水银头放在腋下,测量3~5分钟,36~37度是正常的。口腔测温准确方便,一般需保持3分钟,温度37度内是正常的;肛门测温时间短,3分钟,准确,不超过37.5度正常。耳内温度测量准确、快速,无交叉感染。一般不超过37度是正常的。常用的测温法是腋下测温法,所以37.4度算发烧,体温不正常。
宝宝体温37.4度,要综合考虑。如果宝宝体温37.4度,可能是家里衣服太多或者盖的太厚造成的。这种情况很正常。给宝宝包装散热,同时观察体温变化。如果宝宝体温37.4度,家里有人感冒发烧,或者宝宝出现鼻塞、打喷嚏等症状,就要考虑感冒引起的低烧。让宝宝多喝水,口服小儿感冒颗粒,不使用退烧药;如果宝宝手脚发热,伴有食欲不振、舌苔厚、大便有奶瓣,也可能是消化不良或食物堆积所致。按摩宝宝腹部,适当控制饮食。
婴儿在37.3℃时没有发烧。首先要做的是正常测量孩子的体温。通常,腋窝测量的正常体温为36℃-37.4℃。如果温度超过37.4℃,婴儿就会发烧。38℃以下为低热,38 ~ 39℃为中热,39℃以上为高热。对于发烧的婴儿,应该每2-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。服用退热药或物理降温后,应再次测量体温30分钟,以便观察儿童体温的变化。
宝宝体温低在37.4-38度之间。宝宝低的时候,物理降温法主要是用来退烧的。可以用34-36度左右的温水擦拭孩子的腋窝、腹股沟、手掌、脚等部位,通过皮肤散热降温。你可以给孩子洗个热水澡来降低体温。让孩子多喝温水,注意不要吃油腻、辛辣、刺激性的食物,以免引起消化不良,适当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,温度不宜过低。随时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。如果体温超过38.5度,儿童应使用退烧药治疗。如果发热持续2天以上,伴有其他症状,如咳嗽、痰多、呼吸困难、呕吐、腹泻、状态不佳、精神萎靡、皮疹等,你要及时去医院,让医生体检,必要时做相关检查,明确诊断后给予相应的治疗。
婴儿体温37.2℃正常,体温37.4℃以下正常。但也有可能是正常日常生活中37.2℃略高于宝宝体温,这要看父母是否给宝宝穿了太多衣服,所以体温略高于平时,宝宝可能会脸红,或者宝宝喝水少,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显得略高于体温,所以需要给宝宝喂适量的水。如果夏天特别热,宝宝的体温可能会比日常生活中稍高,可以进行适当的通风降低室内温度,可以降低宝宝的体温。如果家长认为体温属于发热状态,可以观察婴儿是否有打喷嚏、流鼻涕、恶心、呕吐等消化道或呼吸道疾病,这可能是疾病早期体温升高的表现。。
婴儿体温在37.4摄氏度,这是低烧,建议可以在饮食上治疗,可以给宝宝做一些雪梨汤来缓解咳嗽。在生活方面,也要注意保持室温舒适、湿度适当,及时为宝宝更换衣服。建议不给宝宝吃药,可以用物理降温的方法降低体温。例如,用温水擦拭婴儿的心脏、脚、手臂、后背等地方,帮助婴儿加热。可以让宝宝喝更多的热水来帮助宝宝小便,让热量从身体中流出。
正常成人腋下体温在36-37度之间,表示发热。临床上,根据发热程度,一般分为四种。第一,低烧。病人的体温在37度到38度之间。1度.第二,中度发热。病人的体温在38度到39度之间。2度到39。1度,表示中度发热。第三种是高烧。病人的体温在39度之间。2-41度,是高烧。第四,是超级高烧。如果病人体温持续超过41度,就是高烧。此时患者体温37.4度,临床可诊断为低烧。低烧患者基本不用药物治疗。注意喝温开水,多休息。
正常体温在36.3到37.2度之间,37.4度被认为是低热状态。这种情况下一般不服用退烧药。如果温度超过38.5度,则服用退热药。目前,主要使用物理冷却方法,例如用温水洗澡。一般来说,水温高于体温,酒精、冰袋和中药也可以用来帮助降温。如果体温持续上升,有必要弄清上升的原因,检查血常规,观察血象的变化,并治疗病因。
宝宝的体温和37.3℃的腋温都不是发热,但是体温的临界值需要动态观察。正常宝宝体温每天在36.2℃到37.2℃之间波动。如果体温是37.3℃或37.4℃,就不应该认为是发热,临床上称为临界值。需要动态观察宝宝的体温。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7.5℃,并且一直持续,就认为宝宝发烧了。体温持续升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其他病理反应、炎症,需要积极寻找原因,针对原因进行治疗。
人体的温度是处于不断波动状态中的,在一天之内,体温会有轻微的波动,一般早晨低一些,下午高一些。37.4度已经处于发烧的边缘了。大人的正常体温应该是在36-37度之间。
儿童体温37.4℃属于发热中的低烧,可以多喝水,补充维生素C,注意休息,尽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,防止交叉感染,密切观察儿童体温的变化,警惕高热引起的脱水。可以口服小儿感冒灵颗粒,可以治疗和缓解感冒、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各种症状,如发热、头痛、鼻塞、流鼻涕、打喷嚏、喉咙痛等。也可用口服中成药治疗,如清开灵颗粒、羚羊角颗粒、双黄连口服液、莲花清瘟颗粒、蒲地蓝消炎口服液、板蓝根颗粒等。
儿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