朋友说他最近体检尿白蛋白高,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?
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
正常尿液不含白蛋白。偶尔尿蛋白增加意义不大。如果蛋白质持续增加,一般说明肾脏已经受损。大部分是由于机械屏障的破坏和肾基底膜的电荷膨胀,所以这些大分子蛋白质会通过肾小球和肾小管过滤排出体外。临床上常见于以下疾病:IgA肾病、肾小球肾炎、肾病综合征、高血压肾病等。当尿蛋白升高时,需要去医院进一步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、24小时尿蛋白、肌酐、尿素氮、肾脏彩超、肾脏穿刺等检查。
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
尿微量白蛋白过高,往往说明有肾脏相关疾病。尿微量白蛋白是肾脏早期损伤的敏感指标,其升高可能代表存在肾脏早期的损伤。另外糖尿病肾病,紫癜性肾炎,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脏疾病也可导致微量白蛋白升高,尤其是在糖尿病肾病的早期。女性患者容易出现尿路感染,存在肾盂肾炎或膀胱炎时,可表现为微量白蛋白的轻度升高。最好去医院肾病科就诊进一步系统检查,明确病因规范治疗。
尿检中上皮细胞增多多为正常生理现象,即在尿液通过肾脏、膀胱、输尿管、尿道的过程中,部分脱落细胞可能进入尿道。尿液浓缩的话,发病率更高。多喝水,勤小便后,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,自然可以得到缓解。如果有大量的尿路上皮细胞,也有白细胞、红细胞和尿液中蛋白质阳性的情况。需要考虑是否有尿路感染、结石、肿瘤、肾脏疾病的可能,需要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泌尿系统b超进一步明确。
尿蛋白偏高多考虑肾病引起,因为正常情况下蛋白都会被吸收,如果肾脏出现问题,肾回收蛋白功能下降,就会形成蛋白尿。同时月经时发生炎症、有肾脏方面的疾病等病理性的原因,还有摄入的蛋白质过多也会引起尿蛋白高。
正常人尿液中没有或仅有少量蛋白质,尿蛋白的形成主要是肾脏的过滤屏障功能障碍,不能有效阻断蛋白质的渗漏,从而在临床上形成尿蛋白。导致蛋白尿的疾病有很多,如各期肾炎,各种细菌感染,如肾盂肾炎,肾结核,脓毒症,肾结石,多囊肾,严重肌肉损伤,发热,黄疸,甲亢等,也会出现蛋白尿。此外如果短时间剧烈运动,会造成小分子蛋白质漏入尿液,使尿液中的蛋白质暂时增多。
尿中微量白蛋白的增加表明这是一种早期肾病。此时,尿常规蛋白可能为+-,而微量白蛋白更为敏感。建议进一步检查24小时尿蛋白量,一般为少量蛋白尿。对于它的治疗,首先要确定病因。常见原因包括慢性肾炎、糖尿病肾病、高血压肾损害等。
常见的原因主要有急慢性肾小球肾炎、中毒性肾炎、严重肾盂肾炎。血清中的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,正常人尿素氮维持在正常的水平,血中尿素氮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肾脏功能,尿素是人体蛋白质分解的代谢产物,此外氨在肝脏尿素循环中也能合成尿素。尿素是蛋白代谢的产物,和肌酐一样,都是毒素的一个代表,是肾功能的指标。
尿微量白蛋白/肌酐升高,提示尿蛋白含量异常升高。导致这一指标升高的原因很多,如糖尿病肾病、长期不受控制的高血压、慢性肾小球肾炎、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肾炎等。由于病因不同,治疗方法不同,当此指标上升时,应请肾内科专家进行相关检查,确定病因。如有必要,应进行肾活检,进行病理诊断和针对性治疗。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高可能是肾脏疾病引起的,患者尿液中也可能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。
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G偏高。最常见的原因是尿液浓缩,饮水量少,导致尿液中免疫球蛋白G增加。正常饮水恢复后,尿液浓度恢复正常范围,尿液中免疫球蛋白G恢复正常浓度。如果排除这种情况,可能是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所致。此时需要治疗肾脏疾病,并应用相应的药物,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,如果同时有大量蛋白尿,可使用免疫抑制剂降低尿液中免疫球蛋白G的浓度。用药时请遵医嘱。
肌酐高的原因可分为生理原因和病理原因。如果生理肌酐偏高,则常见于一些肌肉非常发达的人群,如运动员或大量运动后出现短暂的肌酐升高。此时血清肌酐可能略高于正值范围,但尿常规、尿蛋白定量等其他肾功能正常,所以肌酐升高问题不大,也属于肾功能正常。但临床上更常见的是一些病理因素导致肌酐升高,如慢性肾炎、高血压肾损害、急性肾功能衰竭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。
尿比重偏高最常见于病人喝水较少时,如病人喝水较少时,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,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降低,一般来讲尿常规中尿比重是提示体内是否缺水、是否摄入水过少,或者排除尿比重有异常的一种监测指标。如果睡觉一晚上,第二天没有喝水,尿液发生浓缩,晨尿的尿比重往往都会接近正常上限,有的时候比正常会高一些,如果是单纯的尿比重增高,意义并不是很大,需要结合尿常规的检查,以及肾脏功能检查等。
外科